王钦峰:中国最富有的农民工 说起农民工,你会想到什么?是生产线上机械的劳动?建筑工地上抛洒的汗水?高楼大厦间对未来的茫然?日复一日出卖着体力,年复一年苍老了青春的梦想?
不!新一代的农民工不应该是这副面孔。
炎夏时节,记者在高密见到了引起全国关注的新型农民工——王钦峰。一位在基层岗位自学成才,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,设计出20多种专用设备和量具,获3项国家专利和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,成为企业核心技术的主要研发者,一位获山东省劳动模范、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2010年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农民工。
一见面,他那种充满“草根”气息的朴素、聪明和真诚,就打动了记者——就是他!1976年生人,不矫饰、有梦想、肯奋斗,他就是新一代农民工王钦峰。
35岁的王钦峰,是民营企业——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火花科研组组长。他是这家企业的第一批员工,也是企业现在的十大股东之一,持股价值过千万,被媒体称为“中国最富有的农民工”。1992年,初中毕业的王钦峰,抱着“学个一技之长,以后走到哪都不愁饭吃”的简单想法,来到了镇上一家企业的维修车间(豪迈机械的前身)打工。
豪迈机械模具生产部的总调度于海洋,是当年王钦峰进企业学徒期间的师傅。在他的记忆中,17岁的王钦峰很勤奋、很好学,“早来晚走,不光请教我,车间里好多师傅他都问,而且动手能力强,进步特别快,别人还在干学徒,他就顶岗了”。真让他对王钦峰动心的,是后来厂里赶一批活,不知为什么效率远低于同行,只好增加人手,把王钦峰也调到车床上加班加点,干了三四天王钦峰就来找他,说感觉刀具可以改进,调整后,很快加工效率就提上来了,从过去一班只能生产15件一下子提升到50件,赶上并超过了同行。“当时我就感觉,这小伙儿,准行!”于海洋笑着说。
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,入行没多久,王钦峰就不满足于单纯做个熟练工了:“技能操作再提升也有限,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?突破口在哪?”他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,一年多时间,就把车床、铣床、刨床等都干会了,成了一名干活挺棒的多面手、骨干操作工。时间到了1996年,一次同学聚会,看着昔日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有的已经成了大学生,说话做事都不一样了,王钦峰忽然悟到:要学习!而他的方法,是在实践中“缺啥补啥”。
1996年,他利用业余时间悄悄自学起机械制图,两年时间啃下了3本习题集;1997年,公司派他到泰安学习电气知识,他用刚发的工资买了一台小录音机,听着录音,对着机床,翻着书本,反复琢磨,硬是啃了下来;这么多年,一到星期天,他就跑到潍坊市里买书,学习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。
知识的积累为他打开了创新的大门。1997年,企业跟客户签订了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的生产合同,当时只有一份根据客户描述画出来的机床总装示意图,没有专业的工艺设计图纸。那时企业没有机械设计人员,因为知道他自学过,就让他负责机械部分的制图。七天七夜,他画出了近200张零件草图,这相当于一个熟练工程师一个月的工作量。最终他和同事们一起,设计生产出国内第一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,并获得国家专利,填补了国内空白,
改变了国内轮胎模具手工、半手工加工的历史。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后来成了企业的主导产品,让企业走出了“来什么干什么”的困境,用董事长张恭运的话说,是“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”。
就这样,王钦峰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骨干,开始从事研发工作。在一般人看来,初中毕业的农民工,能搞研发很体面,王钦峰也很高兴,不断创新解决问题,促进了公司产品的不断完善。可是“好景不长”,企业先后让他做售后,做品保,做管理,16年竟干了13个岗位!这些岗位,有让人求之不得的,也有一般人不喜欢的。王钦峰不是没意见,好几次他都不高兴,可张恭运跟他解释说,这些都是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岗位,企业里没人懂,但交给他就算是干瞎了,他也不遗憾。难得张恭运对王钦峰这么有信心,王钦峰也没让他失望,干什么都能干进去,而且追求卓越。每一次,他都没有令企业失望。而面对不少企业递过来的“橄榄枝”,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,因为在豪迈他干得特别快乐,特别有成就感。
2009年底,王钦峰又回到了他喜欢的研发岗位,任电火花小组组长。重拾研发,他常常向公司这几年聘请来的工程师、大学生请教,“我把自己的心态归零,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!”去年初,他带领团队开始研究电火花节能电源,下半年就试制成功,经过不断完善,现在已经开发到第三代产品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开始在企业小批量更换推广,节电50%以上,仅这一成果的应用,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约200多万元的成本。
王钦峰接下来会搞出什么发明创新,令人期待。然而,更令人期待的是,“劳动创造财富、技能成为资本”,在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中,能否涌现出更多的王钦峰? |